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健康科普,去伪存真才靠谱
        日前,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做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经常网上冲浪的朋友,可能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或直播: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左一个“神奇妙招降三高”,右一个“祖传秘方上链接”。对此,可要小心,不可轻信。
  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是其中也不乏鱼目混珠之徒——部分“网红医生”借伪科普牟利、误导公众。对此,国家卫健委明确表示,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整治是必要的,但也要看到,健康科普热,不会是一时热潮,因为背后的本质需求长期“在线”。那就是民众健康素养大幅提升后,对优质医疗的迫切需求。光“堵”乱象是不够的,还需以“疏”为策,在规范引导中满足民众的需求,让“‘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理念兼顾网下网上。
  其实,缺乏资质的“网红医生”、伪健康科普之所以有可乘之机,是因为击中了现代人的痛点。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不少人既担心健康,又抽不出时间去医院,如果“刷个视频就能学养生”,那就再好不过了。这种心理,让看似“接地气”的伪科普有了可乘之机。
  面对乱象,筑牢平台与监管的“防火墙”无疑是首要工作。平台需建立更严格的资质审核机制,同时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夸大疗效、违规导流等内容,对违规账号实施处罚。监管部门则要将互联网诊疗管理、广告法等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对虚构病例、直播带货卖药等行为从严查处。生命不是儿戏,只有织密规范网络,才能让真正的健康知识占据传播主阵地。
  驱逐劣币的同时,也要让靠谱的传播资源“走出来”,让听得懂、用得上的专业医疗知识方便触达。比如深圳卫健委新媒体账号,紧抓热点话题,结合表情包和热梗段子,把专业知识变成漫画、趣味短视频乃至短剧,收获了大量粉丝。
  如今,不少医院与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普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大白话”,避免晦涩难懂的“高冷化”。比如用动画演示心脑血管疾病原理,用生活案例讲解用药规范,由医生出镜讲解急救知识、解答常见病预防问题,将“身边的医疗”从线上引到线下。这也是“主动出击”的举措。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健康信息,民众也需要提升鉴别能力,养成“三问”习惯:问来源(是否有正规医疗资质)、问依据(是否有临床研究支撑)、问用途(是否涉及商业推销)。同时,也别忘了用好身边其他医疗资源:社区医院、家庭医生,以及基于线下首诊的互联网医院复诊等。
  此外,温馨提示,不妨将国家卫健委官网开设的“健康科普辟谣平台”,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
         据人民网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