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综述丨本土创新药出海提速,研发水平跻身国际第二梯队
时间:2021-12-01 15:38:47   来源:新京报   浏览量:


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市场上国产创新药一度难觅踪影。近年来,随着创新药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正在提升,国产创新药频频出海。从泽布替尼到国产PD-1出海,再到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创下26亿美元的海外授权费用新高,本土创新药正呈现出多点爆发式崛起。

 

海外授权纪录频频刷新 最高26亿美元

 

本土创新药出海,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年,微芯生物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在研产品西达本胺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益授权给美国HUYA公司,这也成为本土创新药“License-out”的先例。

 

“License-out”是指对外授权,可以是某项专利或技术,也可以是某种化合物或产品,引入方则需要支付相应的“专利费”。

 

微芯生物之后,新药出海鲜有发生。2017年至2019年,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out形式出海数量每年均不超过10款。

 

2019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中国企业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以“突破性疗法”的身份,“优先审评”获准上市,成为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实现了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随后,国产创新药出现一波出海小高潮,并呈现出多点爆发态势,PD-1便是其中之一。 “License-out”数量2020年达到了39个,创下历年新高。

 

2021年2月,君实生物对外公告,授予纳斯纳克上市公司Coherus特瑞普利单抗和两个可选项目(如执行)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可,并获得总额最高达11.1亿美元的首付款、可选项目执行费和里程碑付款等;2021年初,百济神州与全球制药巨头诺华就替雷利珠单抗在多个国家的开发、生产与商业化达成合作与授权协议,交易首付款为6.5亿美元,总交易金额超过22亿美元,成为当时首付金额最高的国内药物授权合作项目;恒瑞医药在2020年将旗下卡瑞利珠单抗授权给韩国CrystalGenomics(CG)公司,获得累计不超过8425万美元的里程碑款。信达生物则在2015年与礼来制药达成合作,双方在中国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包括PD-1单抗药物信迪利单抗在内的肿瘤药物。

 

数据显示,至今年8月底,本土创新药海外授权项目数量已达到15个,与此同时,授权费也创出新高。今年8月,荣昌生物与全球肿瘤和ADC(抗体偶联)领域生物制药公司西雅图基因达成一项全球独家许可协议,荣昌生物从此次交易中获得的潜在收入总额将高达26亿美元,这一交易数额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

 

政策支持 ,新药研发水平跻身国际第二梯队

 

本土创新药出海背后,除了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政策和机制也是重要保障因素。

 

自2016年以来,我国创新药利好性政策接连出台,创新药审批提速。国际层面,2017年6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和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同时宣布,ICH正式批准CFDA成为其成员,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事件。在业界,ICH发布的技术指南已为全球主要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接受和转化,并成为药品注册领域的核心国际规则制定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当前,从国际第三方评价来看,我国新药研发水平已经从第三梯队跻身第二梯队。麦肯锡报告也显示,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率在2018年上升至4%-8%。

 

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方式也在悄然生变。企业不再局限于合资办厂等形式,外资企业购入本土企业股份的案例逐渐增多,基石药业、百济神州、信达药业等企业旗下产品,吸引外资企业频频出手。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外资企业此前更看重本土企业的销售和生产能力,合作模式变化意味着部分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外资药企认可。

 

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今年4月,康弘药业暂停旗下重磅产品康柏西普的国际Ⅲ期临床试验,股价遭遇连续下跌。康弘药业董事长柯尊洪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此次试验终止对康弘药业来说是“交了学费”。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本土企业创新药布局面临一些问题。除了科研资金的投入能否得到保障外,部分热门赛道拥挤、能否有更多原始创新以及在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等,仍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今年7月,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倡导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来指导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业内人士预测,一些价值低的新药,审批难度将会增加,而一些有创新价值的新药,将在审批层面获得绿灯,这种变化将不仅仅局限在抗肿瘤药物领域。这一原则会让企业在项目选择上更加谨慎,有望提升企业的原始创新水平。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李铭


 291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