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坏死小体”组织结构特征获揭示
时间:2022-04-14 01:13:36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健康报讯(记者 陈静;通讯员 欧阳桂莲)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和厦门大学陈鑫副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坏死小体”在细胞中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其对于细胞死亡的决定作用。相关论文已发表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一环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其中有一种形式叫“坏死样凋亡”,一个起决定作用的重要信号处理枢纽是“坏死小体”复合物。“坏死小体”在死亡细胞中的结构究竟如何?它如何精准发力,决定细胞死亡命运?该团队做出了回答。

  “到细胞膜城下还有条河,怎么办?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MLKL)分子正着急,突然看到河上有拼成的木块。于是,它们四个为一组,踩着木块组合成的木筏过河……”这不是在玩游戏通关,而是该团队这项重要成果的漫画示意图说明。

  这幅漫画示意图表示,死亡细胞中的“坏死小体”由初始点团样结构演化为规则的棒状结构的组装模式,并且在该规则棒状结构中呈现出明显的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和3(RIP1/ RIP3)组成的马赛克状分布。当MIKL分子“四个成团”,找到四块以上RIP3“木块”,就能越过“坏死小体”河流,进而靶向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发生。

  “该结果在细胞原位揭示了关键信号枢纽纳米尺度上的组织特性及其对信号传递/放大/转换的贡献,为发展特异性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干预手段提供潜在的切入点。希望这项发现对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脓毒症等病原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对和治疗有所帮助。”韩家淮介绍。

  据介绍,研究团队借助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术“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实现优于常规共聚焦显微镜10倍以上的分辨率,让许多原本看不见、看不清的研究对象变得清晰明朗,使原来靠推测得到的结论变得眼见为实。“细胞原位‘坏死小体’精细结构的成功观测,加大了我们未来使用超分辨成像技术揭示更多生命内在规律的信心。”陈鑫说。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