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山里飘来紫苏香 传统中药材如何长成致富“金药材”?
时间:2022-01-30 01:03:39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
  春节前夕,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内,一条自动化的加工生产线正有序运转,一粒粒紫苏籽经过自动加工设备的筛选、榨油、灌装、封盖等程序,提取成一瓶瓶紫苏油,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苏麻是传统中药材,学名紫苏,是武陵山脉原生栽培种作物,在彭水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幼苗叶背和未成熟前籽粒呈紫色,故有“紫苏麻”之称。中医药应用上具有镇咳平喘、祛痰、健胃等功用,并且对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显疗效。以前,村民把紫苏当作配料、佐料种植,种植散户很多,但是规模比较小。

  李永均是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09年,他返乡创业,先后成立了黔中道紫苏专业合作社、彭水县紫苏专业技术协会、生物研发公司,在彭水牵头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苏麻种植。

  在彭水县苏麻产业的发展中,科技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李永均表示,一直以来,无论是种子的选育、田间的管理,还是生产加工,他非常注重技术改良和科技研发。

  李永均介绍,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集结了一支来自西南大学、重庆中药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专家教授的研发团队,致力于紫苏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幅度提升紫苏的产量和品质。在种植资源利用、土肥生物技术研发、耕地地力提升、紫苏品质改善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取得专利、版权、标准、商标等知识产权36项。

  “比如在选种时首选原生的种植资源,栽种时要一窝一株,必须掐尖,这些我们都形成了一套标准。”李永均说:“在加工的时候,我们也引进了行业先进的技术,能很好地保留维生素、蛋白质以及易挥发的成分,最大限度提升紫苏油的口感和品相。”

  作为“籽用紫苏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完成人,李永均还获得了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据介绍,通过技术改进,不仅有效解决了籽用紫苏行业品种单产水平不高、苏籽易落粒、苏籽及其油产品品质不佳等问题,也极大提升了种植户的收益,每亩产值由最初400元提升到现在的3000余元。

  通过多年的发展,“彭水苏麻”已经打造成为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4年彭水紫苏油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

  在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彭水苏麻产业逐渐“长大”,成为可持续的富民产业。“目前,全县紫苏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直接带动种植农户30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元到6000元,种植面积多的村民可增收上万元。”李永均说。

  “合作社在汉葭街道、保家镇、鹿鸣乡等地都有种植基地,因为苏麻产业的效益比较好,现在基本上是农户主动来找我们签合同种植,我们以保底价9块收购。”李永均介绍,每年合作社还将营利的一部分按照种植面积二次返利给农户,比如去年最高营利金能够返到3块钱,有些农户达到11块钱的收购价格。

  合作社技术负责人梁家洪介绍,“为了打破单一的产品结构,我们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了苏麻擀酥饼、苏麻面条、紫苏酱菜、紫苏配方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这些产品深受顾客欢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石家庄、成都等地。

  “苏麻种植劳动强度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管理简单,很适合农村地区的各类人群种植,特别是劳动力弱的家庭,是一个不错的增收致富产业。”李永均说,接下来,我们将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与种植,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合作社已经建成年产量达30吨的紫苏油生产线一条,极大提升了加工能力。李永均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地增加产品价值,做大做强“彭水苏麻”品牌,研发出更多让消费者更加喜爱的产品。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