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刘海鹰:“我做的,是医生本分”
时间:2022-03-31 21:30:07   来源:健康报   浏览量:

  从医30余年,他拯救了上千名脊柱疾病重症患者,带领团队完成的手术超过万例;投身公益十余年,他足迹遍布16个省份54个贫困县市,行程逾30万公里,为6000余名偏远、贫困地区患者义诊,累计公益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3人次……他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

  近日,第八届首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获奖10人当中,他是唯一来自医疗领域的代表。


本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姚秀军 钟艳宇

刘海鹰(中)在云南义诊期间和当地村民在一起

手烂了,脚肿了
从没怀疑过自己的选择


  直到很多年后,刘海鹰才吐露自己心底的一个秘密——他曾经很怕自己干不了这一行。那是他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上手术前需要刷手消毒,而他对新换的消毒液严重过敏,皮肤一沾消毒液就起泡,加之戴手套不透气,双手很快就出现破溃。每每刷手,消毒液一次次地刺激,不可抑制的疼痒就一次次地往他心里钻。

  “千辛万苦才走到现在,可别干不成了。”他心里特别焦急,但又怕被别人知道,就一声不吭,抹点药,接着干。“不甘心啊,我太想做一名外科医生了。”刘海鹰回忆,溃烂的双手非但没能阻止他,反而让他更珍惜每一次手术的机会,技术进步很快。

  1995年,刘海鹰前往德国黑森骨科医院访问学习。与国内不同的是,德国手术室里的放射线是全天照射的。一段时间下来,他体内的白细胞下降得厉害,双腿也变得浮肿。他去亚洲商店买了一双肥大的布鞋穿上,继续坚持工作。一开始,他只是主刀医生身边不起眼的小助手,3个月后,便升为第一助手。对于他的成长,连业内权威专家马特森教授都竖起了大拇指,赞叹他能吃苦、技术精湛。

  在海外锤炼出过人的本领后,刘海鹰迫切地想要回国,用自己所学为国内患者服务。1997年,刘海鹰留学归来,很快牵头组建了国内最早的成建制脊柱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并常年在手术一线工作,年均手术量达到800台以上。

  脊柱是连接躯体的“中流砥柱”,更有密布交错的神经组织。脊柱外科手术具有技术难、风险高的特点,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走上手术台的刘海鹰,一次次用成绩证明着自己的选择: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下胸椎间盘切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针对多年来脊柱融合手术的缺陷,致力于脊柱非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其中棘突间弹性内固定、颈椎前路三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等非融合手术量居全国之首;针对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国内首先开展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扩大成形术,并采用较为先进的颈椎后路椎板开门钛板,确保开门疗效;针对中老年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改进腰椎后路侧弯矫形、责任节段减压内固定手术,在极大降低并发症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疗效……

  刘海鹰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迄今已完成超万例脊柱外科手术,极少出现并发症,在重度脊柱畸形和退变性疾病诊治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站直了,长高了
他们“挺起脊梁”做人


  或许没有哪个职业比医生更能深切体会生命的无常。作为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刘海鹰见过太多被疾病“压垮”的患者。

  2006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医疗帮扶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发现了患病少年马秀才。听闻孩子的病情,刘海鹰特意来到越西县大瑞乡马秀才的家里。眼前的小男孩不但脊柱侧弯,脊髓发育也存在问题。

  经当地人介绍,刘海鹰得知马秀才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他不得不中途辍学。马秀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刘海鹰一眼看到墙上贴着好几张“三好学生”奖状,这让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默默掏出2000元钱塞给马秀才:“拿着这个钱,坐火车来北京,叔叔给你看病,治疗费用我来想办法!”

  在刘海鹰和同事的帮助下,马秀才被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院职工为他捐款,解决了手术费用的问题。手术很成功,这个身体扭曲的男孩挺直了腰板。“秀才很争气,后来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辅导弟弟妹妹都考上了名校。大学假期,他还来我们医院当过志愿者。毕业后,他选择回乡成为了一名扶贫干部。”医院的同事说,在刘海鹰的帮助下,马秀才不仅个头长高了,也懂得了回报社会。

  小拥忠来自四川理塘县大山深处的贫困藏民家庭,患有重度胸腰椎后凸,身体严重扭曲。随着脊柱畸形进行性加重,她还开始出现双下肢疼痛、行走障碍等症状,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也受到严重挤压,危及生命。

  “一定要救这个孩子!”了解情况后,刘海鹰心急如焚,将她接到北京救治。小拥忠5岁时曾患结核病,由于结核菌的侵蚀,胸、腰、骶椎早已畸形,有的几乎变成了空心,进行穿钉矫正风险很大。刘海鹰和医院多个学科10余名专家为她反复会诊,决定先进行抗结核治疗,然后再手术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兼顾病灶清除、胸腰椎植骨、前路支撑等治疗。

  历经7个多小时的时间,手术成功了,刘海鹰累到近乎虚脱。术后的小拥忠身高增加了5.5厘米,灿烂的笑容浮上她天真的面庞。

  因为职业的关系,刘海鹰见过很多比马秀才和小拥忠病情更严重的“折叠人”,每次都会不由得为他们揪心。“通过治疗让他们康复,不单是帮他们重新挺起脊梁,更是要恢复他们做人的尊严。”刘海鹰说。

高负荷,连轴转
帮贫困患者移走“大山”


  在一台台手术、一次次善举后,刘海鹰越来越意识到,脊柱疾病这座“大山”压垮的不仅仅是患者的脊梁,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他坦言,门诊中有的患者脊柱畸形已造成内脏功能衰竭,有的即将瘫痪。但苦于家里经济拮据,他们常常在知道治疗费用后便不再回来。

  放弃手术,也就意味着放弃生命。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刘海鹰的心情都无比沉重。他常会自己出资为需要手术的贫困患者垫付一些费用,但他明白,这只是杯水车薪。刘海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经过多方奔走,2011年11月,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慈善组织,启动资金全部来源于刘海鹰以及团队的医学服务对象——病友和家属捐助的善款。

  此后十多年来,刘海鹰团队的医学专家及志愿者利用节假日进行公益义诊,行程逾30万公里,覆盖“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深入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送医送药。

  刘海鹰团队在全国建立了19个脊柱疾病国家级救助中心,先后为6000余名偏远、贫困地区的患者进行义诊;在宁夏、山西建立了3个“共筑脊梁,重在预防”中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与救助行动工作站,为近50000名青少年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在甘肃、贵州、河南、内蒙古、山东、江西等地建立了9个医学专家工作站,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对数千名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这些年来,他们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3人次,为127个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家庭带来希望。

  “刘主任每周一、三、五手术,一般从7时做到23时以后。周二、周四出专家门诊,还经常帮外地患者加号,总是错过饭点儿。此外,他还要负责查房、科室管理等工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医生、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医疗团队成员金朝晖说,尽管刘海鹰每周的工作日都像“超人”一样忙到飞起,也不影响他周五下了班就出差义诊。

  “比如去四川藏区,我们通常晚上先飞成都,凌晨四时转机飞到甘孜,周六日义诊,周日晚上返京,周一照常上班”。金朝晖说。这种连轴转的工作方式,连团队的年轻人都直呼吃不消。可到了下个周末,刘海鹰又出发了。

  “刘主任总跟我们说,慈善是医生的本分。我们现在干的所有事情,就是医生该干的事。”金朝晖说。

接着拼,继续扛
长成母亲希望的样子


  谈到常年在藏区高原往返奔波,金朝晖直言:“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刘主任的身体状况根本不适合去高原。常年高强度的工作积劳成疾,他心血管、颈椎、腰椎等都有问题,体内还放了两个支架。上次去藏区,他血氧饱和度特别低。”

  老患者宋君文说:“这么多年打交道,刘主任虽然不善言谈,但真是厚道。我每年都会给基金会捐款,希望更多的患者重获健康。我也希望刘主任保重身体,这样我们才能一起把慈善做下去。”

  而在接受了几次手术后,刘海鹰也有了更多换位思考的机会:“那些经历让我更能体会患者的痛苦,也让我更能感受到信任的分量。从患者躺上手术台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医生,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我还不能倒下,能救一个是一个。”

  这么拼,有时间陪家人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海鹰沉默了。金朝晖轻声说:“忠孝不能两全,刘主任家两位老人病危时,他都因为给患者做手术没来得及赶回去……”

  刘海鹰说,父母特别支持他的工作。十多年前,《健康报》曾采访报道他的事迹。“稿件刊发前,记者把编好的样版发给我看。当时我正好在老家,就拿给父亲,告诉他这是行业内最有分量的报纸。”刘海鹰清晰地记得,父亲高兴得不得了,叮嘱“等正式报纸出来后,给我也留一份”。

  此后不久,父亲与世长辞。刘海鹰把那份报纸埋在了父亲坟前。

  刘海鹰最想念的是母亲:“她特别善良,对我没有太多要求,就希望我做个好医生。”

  有一次,他看到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的文章,里面有段话一下子击中了他:“母亲在的时候,看到的是绚丽的晚霞。母亲不在了之后,感觉一下子就入夜了。月亮升起,仿佛一眼就能望到生命的尽头。”刘海鹰希望,当自己变老的时候,依旧能够像妈妈希望的那样好。

  他长成妈妈希望的样子了吗?母亲已无法回答。但答案,如此清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