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王立祥和刘中民教授——与航天员聊太空心肺复苏生命自救
时间:2022-04-18 12:38:32   来源:农村医药报   浏览量: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于2022年4月16日下午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3位航天员在太空遨游180个日日夜夜,无不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如何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以便履行好太空任务,当是重中之重。纵观世界航天发展成就史,履行航天使命的宇航员功不可没。回顾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在环绕地球轨道十四周,航行了超过六十万千米后,神舟五号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早晨6时30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在欢迎晚宴上,我们与杨利伟探讨了如何确保宇航员在与地球迥异的太空中生存,克服外部宇宙环境对机体身心的严重影响,尤其是科学应对心脏呼吸骤停等恶性事件,是生命医学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共同达成了根据太空活动规律、针对太空舱内特点,探索给予宇航员全方位的生命支持,发掘太空心肺复苏的技法共识,发表在当年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如今再续“心”篇——《太空心肺复苏生命自救系统》。

       感应式心肺复苏自救腹带:

       该装置通过传感器自主感知宇航员心率和呼吸的异常并分析整合,系于腹部的充气式束带的舒缩对宇航员心脏呼吸骤停进行腹部心肺复苏。当腹带缩紧时,腹腔压力迅速升高,可使膈肌上升,抬挤心脏,发挥“心泵”作用,增加胸膜腔内压,提高心排血量,并能促使存在于腹部器官中的25%的人体血液流入心脏;腹带放松时,腹腔压力迅速降低,膈肌下移,扩大胸腔的容积,增加胸腔的负压,充分发挥“胸泵”机制,促进血液回流。另一方面,可使膈肌上下移动,使得胸腔压力发生变化,膈肌下移时胸腔负压增大,有利于空气进入肺部,膈肌上移时则利于肺部气体排出,发挥了“肺泵”作用。腹部加压与放松的过程,可同时完成循环与呼吸支持,真正实现一体化的心肺复苏。在载人飞行中,地面上的航天医学工作者通过航天器上装有的医学监测设备来监测宇航员心电、呼吸、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及时了解其身体状况并且给予诊断和治疗方案。然而当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会因与空气摩擦使返回舱表面产生几千度的高温,高温使其外围的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层,隔绝返回舱与地面的通信,这种现象叫作黑障。在黑障期,一旦宇航员发生呼吸心搏骤停,往往难以收到医学专业人员的指导。在此特殊时期,如果宇航服内已配备感应式心肺复苏自救腹带将为其生存提供极大帮助。

       自动式心肺复苏除颤自救背心:

       该装置通过为宇航员穿戴自动式心肺复苏除颤自救背心,将后背正中及左心前区放置贴敷式除颤电极板,环胸部的电极带包括四个感应电极,用以记录心电信号并传至处理器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心室纤颤心律失常,自动式心肺复苏除颤自救背心即可自动充电并涂布耦合剂于电极,然后自动放电完成心脏电除颤过程恢复正常心律。国际空间站中,每人每年出现导致能力丧失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机率为1%。以往曾发生因航天员严重心律失常而提前返航的医学事件(和平号空间站任务);处于太空舱内密闭狭小空间,担负高要求飞行安全的宇航员,其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构成的心理负面效应,亦可能导致自发性心室纤颤。适时电击除颤成为保证宇航员安全的首要手段。实现在不需要脱去宇航服的状态下,为宇航员穿戴一种自动式除颤背心,自动感知心电异常并进行应急电击除颤成为必然。

       反搏式心肺复苏加压自救短裤:

       该装置由两个腿部充气加压袖带与一个腹部充气加压袖带及自动充气泵组成。在其内侧面有突出的圆点以加大对血管的按压力度。在太空舱返回地面的途中,用反搏式心肺复苏加压自救短裤加压腹部及下肢,使血液再分布时间延长,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在返回地面后,自动充气加压装置在加压与放松过程中,使下肢及腹主动脉血液反向流动,增加主动脉压力,增强心脑灌注,防止重力因素导致的心脏意外事件。太空舱内的失重环境,给机体带来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其一,机体在失重的环境下无须一定的肌张力来维持特定的姿势,肌肉收缩与舒张活动大为减弱,使肌肉泵作用难以显现;其二,失去重力的向下吸引,全身体液向身体上半部分转移,胸腔及头部血液丰富。其三,机体在失重的环境下可使心血管系统对抗重力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心肌萎缩和收缩功能下降。当太空舱返回地面,宇航员重新受到重力的作用,体液迅速再分布,向下肢汇集,同时心肌收缩力较前减弱影响血压水平,更加重了头部及心肺系统缺血缺氧,这是造成呼吸心搏骤停的潜在隐患。我们设计了反搏式心肺复苏加压自救短裤,以期克服这种体液再分布的不利影响。

  在人类向太空进军的今天,为确保宇航员生命安全之万无一失,需要医学工作者未雨绸缪,创造性地研发适宜太空的生命医学支持技法;尤其是应对心脏呼吸骤停这一严重影响航天任务的意外事件。我们通过分析太空的特殊环境及宇航员的特殊状态,探讨了特殊的应对方法:感应式心肺复苏自救腹带、自动式心肺复苏除颤自救背心及反搏式心肺复苏加压自救短裤,并以此构建“三位一体”的太空心肺复苏生命支持系统;欲求打开“天窗”而道破“天机”,籍以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心”力的同时,为人类并不遥远的未来——移居太空时,建立太空命运共同体做好全“心”生命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立祥,杨利伟. 构建太空心肺复苏生命支持系统[J].20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2.003

  [2]王立祥,刘中民.中国心肺复苏建设概论[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年9月第33卷第9期Chin Crit Care Med,September2021,Vol.33,No.9

  作者:

       刘中民系同济大学灾难医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一届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王立祥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等。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