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医药网官方网站!
王立祥和刘中民教授谈——生命健康文化“三人”之众
时间:2022-04-21 15:10:03   来源:农村医药报   浏览量:
       人类最基本的追求就是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是人民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石,如何以人民生命健康文化需求为导向,探索人民生命健康文化新模式,发展人民生命健康文化新业态,弘扬以人为本的生命健康文化观,需深入挖掘生命健康文化之源、开拓生命健康文化之径、普惠生命健康文化之众,构建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势在必行。2022年4月15日,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发文,公布2021年度委管出版物主题宣传优秀成果,《疑难病杂志》被评选为优秀报刊,其中,“党为人民谋健康100年”栏目被评选为优秀专题专栏,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王立祥教授、同济大学灾难医学工程研究院刘中民教授撰写的“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思考”一文被评选为优秀宣传文章。现将本文第三章节“生命健康文化之众”归结生命健康“前人”文明、生命健康“中人”文明、生命健康“后人”文明与生命健康文化同仁分享。生命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以前,那时候大家比较认可的健康的定义主要是“个体无病,即健康”;第二阶段是1948至2011年,由WHO给健康的定义为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同时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是完好状态;第三阶段是2011年荷兰的健康学者马特尔德·休伯提出,健康应当是个体在面对社会、躯体和情感挑战时的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于生命健康定义认识的进步,从点性思维到线性思维再到平面思维的演变历程。但无论是WHO的健康定义克服了把“健康”视作“没有疾病”之狭隘的生物医学角度,将健康扩展到躯体、精神和社会领域,还是马特尔德·休伯(MachteldHuber)提出的健康6个维度:躯体功能、精神功能和感知、灵性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和社交参与以及日常自理功能,其共性仍是从个体生命健康角度出发而论及“健康”的定义。如此而言,生命健康不仅取决于每个鲜活的个体生活方式选择和素质程度,而不容忽略的是在人类生命健康长河中,如何将“前人”生命健康的血脉传递给“后人”乃是生命健康质量的有力保障,它有赖于每个“中人”承“前人”启“后人”共同组成的生命健康文化之众,故“前人”“中人”“后人”正是人类生命健康运行轨迹中不可或缺的同路人。
       1. 生命健康“前人”文明
       对“前人”(过世者)如何发掘“死而复生”的再生生命健康物质文明价值,摒弃“死而害生”的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倡导精神文明新风尚,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生命健康文化历史观(pasttenseofhumanhealth);有生有死,有始有终,生命才是完整的。只有摒弃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超脱问题之表象,以宏观的眼光再次审视与理解死亡,才能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在充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革故鼎新,启发人们既能幸福地“生”,亦可坦然地“归”,获得精神生命的平静与不朽:一“遗体”归承“遗像”;二“植棺”归承“植树”;三“腐生”归承“新生”;四“寿命”归承“厚命”;五“哀乐”归承“安乐”;六“假相”归承“真相”;七“凡心”归承“善心”。
       2. 生命健康“中人”文明
       对“中人”(在世者)紧扣生命健康主题“厚生”而为,从时间、空间、世间三间维度着手,细心编织与“前人”“后人”(未世者)的生命健康物质与精神文明纽带,展现当今人类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天、地、人”生命健康发展现实观(presenttenseofhumanhealth);践行人民生命健康文化,以人为本之“中人”发挥“厚生”之责尤为重要,以往对生命健康的定义多停留在个体健康的层面,而在健康尚从属于国家治理、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今天,这种就“个体论个体”的健康已明显力不从心了;它决定了“中人”们如何把握住生命健康的本质,满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适应社会生命健康要求、紧跟时代生命健康追求之目的。故时代呼唤个人、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开启个体、群体、全体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健康”厚生理念!
       3. 生命健康“后人”文明
       对“后人”(未世者)孕育“生而扶生”的新生生命健康科学思想,营造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绿色生存、生活、生态环境,贯穿防“未病”的生命健康未来观(futuretenseofhumanhealth)。以生命之“生”与身心之“健康”为主线,守护好“后人”生命健康本源,打造好“后人”生命健康“心生”之环,倡导生命健康“七生”:一健康创生、二健康仁生、三健康卫生、四健康养生、五健康救生、六健康悦生、七健康蕴生的生命健康“七生”法则;可谓是“后人”生命健康文明的价值源泉。后人”生命健康是上天与父母共同赐予,后人”生命健康文明它不仅是个人资源、家庭资源,更是社会的基本资源,更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的有力保证。全面提升我国“后人”健康素养水平,有赖于培育“后人”生命健康的土壤,有赖于培养“后人”生命健康的种子,有赖于培植“后人”生命健康的根苗。
       生命健康“三人”文明,从“前人”生命健康历史观、“中人”生命健康发展现实观、“后人”生命健康未来观,“三观”纳入人类全生命周期中统筹管理,植入“三人”生命健康的新理念,铸成“前人-中人-后人”生命健康整体生态循环系统,形成缺一不可的“三人”众之环良性生态圈,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必将造福于人类生命健康之伟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还应趁势而上从“小康”到“中康”,乃至“大康”,充分认识生命健康不是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生命健康长寿是人类对美好生活永恒不变的追求,明确人类进入生命健康新时期,秉持人类植入“三人”生命健康发展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健康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生命健康观,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人类从古至今对美好生命健康文化的追求始终不变。生命健康文化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之根本。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数据分析,人类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身健康生活方式与素质,充分赋予了人类以个体为中心的生命健康权。然而,人类社会个体健康素养并不乐观,我国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20%,凸显了人们对美好生命健康的追求与自身健康素质之间的不平衡这一主要矛盾。如何突破这一阻碍人类生命健康的瓶颈,有赖于认清人类进入生命健康文化新时期、认识人类生命健康文化新理念、认知人类生命健康文化新格局的“三新”思路。拓展“三新”思路有利于明确人类生命健康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及路径选择,尤其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完整、准确、全面地推动现代强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以文化生、以文化人,籍以全心全意地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立祥, 刘中民. 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思考[J]. 疑难病杂志,2021,DOI:10.3969/j.issn.1671-6450.2021.10.001
[2] 王立祥,刘中民. 中国心肺复苏建设概论[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年9月第33卷第9期Chin Crit Care Med,September2021,Vol.33,No.9

作者:
刘中民 系同济大学灾难医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一届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王立祥 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排行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版权所有:农村医药报网

蒙ICP备16001043号-3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8号

'); })();